第416章技術在進步,時代在發展(2)
關燈
小
中
大
第416章 技術在進步,時代在發展(2)
戶部、工部爭論不下各執己見,歐陽羽聽取兩方意見心中已經醞釀許久,遂與女帝小聲說:
“陛下,奴婢有一言,不知當講不當講。”
“嗯,但說無妨。”
“奴婢以為,冶鐵多寡關鍵不在價錢,而在消耗,在於需求,只有需求,有消耗,才有販賣。”
“具體怎麽說?”
“朝廷嚴控鐵器,本意是為預防叛亂,而今較於兵刃,火器威力勝之十倍,甚至百倍,且兵部、工部握有更為厲害火器,只要朝廷嚴防火器,兵刃之害可不足為慮。”
“言之有理,繼續說。”
“因而以目前趨勢,我朝日後效法烏茲曼國(阿拉伯),大量廣造火器,岐軍兵刃將無用武之地,因而火器才是今後關鍵。而制造火器不如兵刃簡單,到目前為止,只有兵部、工部可造,因而只要嚴控火器,天下戰力精銳便在朝廷手中。
而冶鐵無論多寡,只要有消耗、有需求,便始終有其價,且如今冶鐵掌控於朝廷手中,煉鐵多少,鐵價幾何,仍由朝廷定價,既然林尚書提出擴大冶鐵,必然是鐵料不足所致。”
“你是說,工部冶鐵仍不足用?”
“是的陛下,奴婢奉命密切關註孟津縣多年,而工部留存的鐵料,內司府是清楚地。過去六年間,工部留存的鐵料多達三十餘萬斤,從戶部轉買鐵料二十三萬餘斤,其中多數都用於制造機械。
而今後海郡王有售賣機械打算,因而只要開禁,工部消耗鐵料將逐漸增加,鐵價是會有所下降,但最終也會如食鹽一樣,降至一定價錢後,便不會再降,相反還會因為民間鐵料與機械需求增加,而收入超過以往。
若能進一步降低鐵料價格,用於制造火炮,便能廣為制造用於戰事。”
“嗯,此事有利有弊,朕需得從長計議。”
“陛下聖明。”
女帝略作思考,並未急於表態,轉而再問林毅賢:
“林愛卿,如今冶鐵比之五年前增加一倍,即便七王謀反時,全國冶鐵也不過十六萬石,如今年產二十四萬石仍不足用,可否皆因工部制造機械所致?”
“回陛下,正是如此。工部所造機械所需生鐵、熟鐵、鋼、銅甚多,即便年產二十四萬但全部調撥工部,仍不足用。且已經嚴重影響工部制造進度。據臣估算,若按當前趨勢,僅兩年後,我工部便需生鐵、熟鐵、鋼近五十萬石,一旦工部機械向民間開禁,所需還將更大,還請陛下明鑒。”
這時桑勁川說:
“陛下,鐵料關乎江山社稷,萬萬開不得呀。”
“鐵料關乎社稷不假,但如今形勢大變,朝廷國策也理應有所調整。”張祥爭鋒相對,遂即又言:“孟津成效陛下與百官有目共睹,只有廣推孟津之法,我朝才能再謀中興。而孟津之法關鍵在於工造匠術,在於冶鐵。若不能興盛冶鐵,又何來孟津之法。
至於桑大人所慮鐵器泛濫危及社稷,本官以為純屬危言聳聽。去年征討周照寧,南征臘婆,無論何處戰場,我軍依仗無不是火器開道,縱然兵刃搏殺在所難免,但火器威力勝於兵刃十倍卻是有目共睹。
且據傳,烏茲曼國如今兵卒所用火器極為普遍,動則摧鐵如泥,極為駭人。我朝若能廣而仿造,用於岐軍,天下還有何人敢於造反。而且退一萬步講,能造火器者僅有兵部、工部,兩部置於天子腳下,還能反了不成。”
技術在進步,時代在發展,鐵器管制政策在宋朝時期就已出現明顯松動。
因為宋朝之前,全國每年的冶鐵能力不過數千噸甚至數百萬噸。而到了宋朝,僅僅華北一地的冶鐵能力就達十五萬噸,管制根本不現實。
管制鐵器,既是因為鐵器比青銅器更先進,同時也是鐵器早中期較少,一旦被地方武裝大量使用,對朝廷危害無疑巨大,因為資源就那麽點,不可能隨便弄到手。
歷史發展到宋朝時期,技術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,促使鐵器大量普及,鐵器價格下跌。
而同時期火器大量投入戰爭使用,火器威力和震懾力首次超過冷兵器,大量遠程武器如弩車、床弩、單兵強弩、投石機械、鐵甲重鎧的普及,使得冷兵器作戰效能降低,冷兵器危害有所減小,因此兩宋時期鐵器政策開始松動。
元朝時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,鐵器控制達到令人發指地步,但也最終沒能擋住元帝國的滅亡,因為任何政權的滅亡,都不會因為一件事,或一樣物質而滅亡,滅亡一個政權的原因是覆雜的。
要說一定是兵器泛濫能滅亡一個王朝,元朝最大的失敗就是把中原變成了馬場,全國各地到處養馬,各路義軍在馬匹數量、質量與元軍不相上下。
而馬匹短時內是大量消耗品,無論是種群規模,飼養花費,都比單純一種兵器的獲取難度更大,無法用人命去換,而兵器,沒有大可去搶,去挖礦,死些人而已。
但馬場在元朝之前,那只能是塞外才有的基礎設施,而元朝卻將中原覆地的良田大量變成草場養馬。
明朝時期鐵器控制比元朝大為削弱,但仍比兩宋嚴格,因為兩宋發展造就冶金技術與勘探技術飛升,算是留給明朝的技術遺產,這就導致鐵器在民間大為普及。
而當時元帝國退出塞外,技術能力大量喪失,尤其是冶煉技術,到了明朝中期,蒙古甚至連冶煉都不會,其又開始過原始生活,嚴重缺乏鐵器。
而明帝國鐵器在國內的泛濫,一定程度上讓民間更容易得到鐵料,進而走私賣給蒙古與建州女真,因而明朝鐵器政策是外緊內松,當然,實際情況是沒卵用。
就像某無人機,說了是民用民用,可就是架不住購買渠道方便,物美價廉,然後滿世界誰都在用,反正只要有錢。
至於清朝,早期還管,中後期根本管不了,一是官僚腐敗,二是造反勢頭減弱,而人口迅速增加,民間對鐵器需求旺盛,三是民間科學認知大幅倒退,技術衰敗,導致民間冶煉技術太差,無法批量生產作戰使用的兵器,對官軍的武器質量和鎧甲構不成威脅。
四是奴化教育洗腦,五是開國早期殺的太兇,志士死絕。
需知道,一個民族的血性是需要沈澱和傳承的,也就是今天的氛圍、環境。
一旦代表性的群體和環境被滅絕,再要恢覆就很困難,需要一個極長的周期,還需要一些偉人、烈士,用鮮血鋪路,因此清朝中後期至1840年,中原地區的內亂形勢大為削弱。
當然,清廷掌控了火器和生產也很重要,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民間,取得了絕對性的壓倒優勢。平三藩之亂,清軍之所以能翻盤,一定程度上是仰賴較為先進的火器。
因此當社會需求發展到一定程度,既有的政策就會變成阻礙發展進步的枷鎖。
眼下的癥結恰在於此,技術發展到新的節點,需要政策的松綁與推動,拘泥於傳統思維,無疑是裹足不前。
得到林毅賢、張祥二人有力答覆,女帝看向桑勁川:
“桑愛卿曾為鹽鐵司郎中,熟稔鹽鐵事務,所慮也不無道理。但朕以為,工部所議更合朝廷現況。千年之前鐵器尚無,青銅兵刃乃天下諸侯共器,而今鐵器廣為使用,卻也不見歷朝管禁銅器。
由此可見,若只要有更為厲害新式兵器出現,當下的兵器便不足為慮,桑愛卿,朕所議可否合乎道理。”
“呃……可陛下,鐵器畢竟是當下制造兵器來源,若不加以控制,仍舊無可避免鐵器泛濫帶來的危害。”
話音未落,兵部侍郎陸爭說:
“桑大人此言差矣,自海郡王獻上鑌鐵之法後,我朝軍械早已今非昔比,且民間絕無煉制可能,只此一點,民間兵器便不足為慮。
除此之外,兵部、工部所煉各種鐵料,無不是精良寶鐵,民間無工部、兵部匠術,也絕無煉制可能。既然民間無法煉制,而鐵料需求旺盛,朝廷便應該重點嚴禁冶鐵術、工造術流入民間,而不該限制冶鐵數量,如此才是正道,請陛下明鑒。”
陸爭無疑說到了關鍵,技術才是王道,任憑鋼鐵如何泛濫,但沒有制造技術,也是白搭。
如今岐軍陸續裝備的鋼材,都需要專業知識,配方用料,嚴密工藝工序,基礎化工,民間根本不具備生產條件,哪怕是煉爐都無法制造,整個技術代差和知識認知太大,根本無法生產。
只要嚴格控制技術和特殊鋼材,至於其他生鐵、碳鋼,大可在生產制造和銷售放開,政策上盯緊些,加以約束和引導也就是了。
兵部的有利支持,形勢倒向工部,尤其是女帝發現,這件事上戶部自己也不太積極。
原因其實也很簡單,戶部之所以反對,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反對而反對。癥結在於工部此前就不是一個肥水衙門,自從沈雲卿成精後,工部現在是個賺錢衙門。
而且不比戶部是收稅衙門,專幹得罪人還吃力不討好的事,背個貪官汙吏的帽子,工部是往死裏賣,照樣有人買,而且還求著買,所以戶部眼紅。
每年二十四萬石的鐵產,工部自己截留六萬石,還以成本價買走兩三萬,然後轉手變成機械設備,賣給沈雲卿,沈雲卿再去變花樣,到處搞生產銷售,戶部就沒得到一份錢的好處。
可話說,這些不都是技術知識產權嗎?人家好歹是吃的技術飯,呵呵,當下可不吃這一套,我定的規矩,本官說了算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戶部、工部爭論不下各執己見,歐陽羽聽取兩方意見心中已經醞釀許久,遂與女帝小聲說:
“陛下,奴婢有一言,不知當講不當講。”
“嗯,但說無妨。”
“奴婢以為,冶鐵多寡關鍵不在價錢,而在消耗,在於需求,只有需求,有消耗,才有販賣。”
“具體怎麽說?”
“朝廷嚴控鐵器,本意是為預防叛亂,而今較於兵刃,火器威力勝之十倍,甚至百倍,且兵部、工部握有更為厲害火器,只要朝廷嚴防火器,兵刃之害可不足為慮。”
“言之有理,繼續說。”
“因而以目前趨勢,我朝日後效法烏茲曼國(阿拉伯),大量廣造火器,岐軍兵刃將無用武之地,因而火器才是今後關鍵。而制造火器不如兵刃簡單,到目前為止,只有兵部、工部可造,因而只要嚴控火器,天下戰力精銳便在朝廷手中。
而冶鐵無論多寡,只要有消耗、有需求,便始終有其價,且如今冶鐵掌控於朝廷手中,煉鐵多少,鐵價幾何,仍由朝廷定價,既然林尚書提出擴大冶鐵,必然是鐵料不足所致。”
“你是說,工部冶鐵仍不足用?”
“是的陛下,奴婢奉命密切關註孟津縣多年,而工部留存的鐵料,內司府是清楚地。過去六年間,工部留存的鐵料多達三十餘萬斤,從戶部轉買鐵料二十三萬餘斤,其中多數都用於制造機械。
而今後海郡王有售賣機械打算,因而只要開禁,工部消耗鐵料將逐漸增加,鐵價是會有所下降,但最終也會如食鹽一樣,降至一定價錢後,便不會再降,相反還會因為民間鐵料與機械需求增加,而收入超過以往。
若能進一步降低鐵料價格,用於制造火炮,便能廣為制造用於戰事。”
“嗯,此事有利有弊,朕需得從長計議。”
“陛下聖明。”
女帝略作思考,並未急於表態,轉而再問林毅賢:
“林愛卿,如今冶鐵比之五年前增加一倍,即便七王謀反時,全國冶鐵也不過十六萬石,如今年產二十四萬石仍不足用,可否皆因工部制造機械所致?”
“回陛下,正是如此。工部所造機械所需生鐵、熟鐵、鋼、銅甚多,即便年產二十四萬但全部調撥工部,仍不足用。且已經嚴重影響工部制造進度。據臣估算,若按當前趨勢,僅兩年後,我工部便需生鐵、熟鐵、鋼近五十萬石,一旦工部機械向民間開禁,所需還將更大,還請陛下明鑒。”
這時桑勁川說:
“陛下,鐵料關乎江山社稷,萬萬開不得呀。”
“鐵料關乎社稷不假,但如今形勢大變,朝廷國策也理應有所調整。”張祥爭鋒相對,遂即又言:“孟津成效陛下與百官有目共睹,只有廣推孟津之法,我朝才能再謀中興。而孟津之法關鍵在於工造匠術,在於冶鐵。若不能興盛冶鐵,又何來孟津之法。
至於桑大人所慮鐵器泛濫危及社稷,本官以為純屬危言聳聽。去年征討周照寧,南征臘婆,無論何處戰場,我軍依仗無不是火器開道,縱然兵刃搏殺在所難免,但火器威力勝於兵刃十倍卻是有目共睹。
且據傳,烏茲曼國如今兵卒所用火器極為普遍,動則摧鐵如泥,極為駭人。我朝若能廣而仿造,用於岐軍,天下還有何人敢於造反。而且退一萬步講,能造火器者僅有兵部、工部,兩部置於天子腳下,還能反了不成。”
技術在進步,時代在發展,鐵器管制政策在宋朝時期就已出現明顯松動。
因為宋朝之前,全國每年的冶鐵能力不過數千噸甚至數百萬噸。而到了宋朝,僅僅華北一地的冶鐵能力就達十五萬噸,管制根本不現實。
管制鐵器,既是因為鐵器比青銅器更先進,同時也是鐵器早中期較少,一旦被地方武裝大量使用,對朝廷危害無疑巨大,因為資源就那麽點,不可能隨便弄到手。
歷史發展到宋朝時期,技術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,促使鐵器大量普及,鐵器價格下跌。
而同時期火器大量投入戰爭使用,火器威力和震懾力首次超過冷兵器,大量遠程武器如弩車、床弩、單兵強弩、投石機械、鐵甲重鎧的普及,使得冷兵器作戰效能降低,冷兵器危害有所減小,因此兩宋時期鐵器政策開始松動。
元朝時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,鐵器控制達到令人發指地步,但也最終沒能擋住元帝國的滅亡,因為任何政權的滅亡,都不會因為一件事,或一樣物質而滅亡,滅亡一個政權的原因是覆雜的。
要說一定是兵器泛濫能滅亡一個王朝,元朝最大的失敗就是把中原變成了馬場,全國各地到處養馬,各路義軍在馬匹數量、質量與元軍不相上下。
而馬匹短時內是大量消耗品,無論是種群規模,飼養花費,都比單純一種兵器的獲取難度更大,無法用人命去換,而兵器,沒有大可去搶,去挖礦,死些人而已。
但馬場在元朝之前,那只能是塞外才有的基礎設施,而元朝卻將中原覆地的良田大量變成草場養馬。
明朝時期鐵器控制比元朝大為削弱,但仍比兩宋嚴格,因為兩宋發展造就冶金技術與勘探技術飛升,算是留給明朝的技術遺產,這就導致鐵器在民間大為普及。
而當時元帝國退出塞外,技術能力大量喪失,尤其是冶煉技術,到了明朝中期,蒙古甚至連冶煉都不會,其又開始過原始生活,嚴重缺乏鐵器。
而明帝國鐵器在國內的泛濫,一定程度上讓民間更容易得到鐵料,進而走私賣給蒙古與建州女真,因而明朝鐵器政策是外緊內松,當然,實際情況是沒卵用。
就像某無人機,說了是民用民用,可就是架不住購買渠道方便,物美價廉,然後滿世界誰都在用,反正只要有錢。
至於清朝,早期還管,中後期根本管不了,一是官僚腐敗,二是造反勢頭減弱,而人口迅速增加,民間對鐵器需求旺盛,三是民間科學認知大幅倒退,技術衰敗,導致民間冶煉技術太差,無法批量生產作戰使用的兵器,對官軍的武器質量和鎧甲構不成威脅。
四是奴化教育洗腦,五是開國早期殺的太兇,志士死絕。
需知道,一個民族的血性是需要沈澱和傳承的,也就是今天的氛圍、環境。
一旦代表性的群體和環境被滅絕,再要恢覆就很困難,需要一個極長的周期,還需要一些偉人、烈士,用鮮血鋪路,因此清朝中後期至1840年,中原地區的內亂形勢大為削弱。
當然,清廷掌控了火器和生產也很重要,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民間,取得了絕對性的壓倒優勢。平三藩之亂,清軍之所以能翻盤,一定程度上是仰賴較為先進的火器。
因此當社會需求發展到一定程度,既有的政策就會變成阻礙發展進步的枷鎖。
眼下的癥結恰在於此,技術發展到新的節點,需要政策的松綁與推動,拘泥於傳統思維,無疑是裹足不前。
得到林毅賢、張祥二人有力答覆,女帝看向桑勁川:
“桑愛卿曾為鹽鐵司郎中,熟稔鹽鐵事務,所慮也不無道理。但朕以為,工部所議更合朝廷現況。千年之前鐵器尚無,青銅兵刃乃天下諸侯共器,而今鐵器廣為使用,卻也不見歷朝管禁銅器。
由此可見,若只要有更為厲害新式兵器出現,當下的兵器便不足為慮,桑愛卿,朕所議可否合乎道理。”
“呃……可陛下,鐵器畢竟是當下制造兵器來源,若不加以控制,仍舊無可避免鐵器泛濫帶來的危害。”
話音未落,兵部侍郎陸爭說:
“桑大人此言差矣,自海郡王獻上鑌鐵之法後,我朝軍械早已今非昔比,且民間絕無煉制可能,只此一點,民間兵器便不足為慮。
除此之外,兵部、工部所煉各種鐵料,無不是精良寶鐵,民間無工部、兵部匠術,也絕無煉制可能。既然民間無法煉制,而鐵料需求旺盛,朝廷便應該重點嚴禁冶鐵術、工造術流入民間,而不該限制冶鐵數量,如此才是正道,請陛下明鑒。”
陸爭無疑說到了關鍵,技術才是王道,任憑鋼鐵如何泛濫,但沒有制造技術,也是白搭。
如今岐軍陸續裝備的鋼材,都需要專業知識,配方用料,嚴密工藝工序,基礎化工,民間根本不具備生產條件,哪怕是煉爐都無法制造,整個技術代差和知識認知太大,根本無法生產。
只要嚴格控制技術和特殊鋼材,至於其他生鐵、碳鋼,大可在生產制造和銷售放開,政策上盯緊些,加以約束和引導也就是了。
兵部的有利支持,形勢倒向工部,尤其是女帝發現,這件事上戶部自己也不太積極。
原因其實也很簡單,戶部之所以反對,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反對而反對。癥結在於工部此前就不是一個肥水衙門,自從沈雲卿成精後,工部現在是個賺錢衙門。
而且不比戶部是收稅衙門,專幹得罪人還吃力不討好的事,背個貪官汙吏的帽子,工部是往死裏賣,照樣有人買,而且還求著買,所以戶部眼紅。
每年二十四萬石的鐵產,工部自己截留六萬石,還以成本價買走兩三萬,然後轉手變成機械設備,賣給沈雲卿,沈雲卿再去變花樣,到處搞生產銷售,戶部就沒得到一份錢的好處。
可話說,這些不都是技術知識產權嗎?人家好歹是吃的技術飯,呵呵,當下可不吃這一套,我定的規矩,本官說了算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